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在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受到督查激励的共30个地方,其中北京市通州区等20个地方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受到通报激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10个地方在“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方面获得督查激励。这些地方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工作要求,积极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秩序,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现将这些地方主要做法和成效予以公布,供各地学习借鉴。
下一步,总局将按照国务院部署,落实好《市场监管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实施办法》规定的各项督查激励措施,总结推广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经验做法,带动全系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和市场监管重点任务,形成真抓实干、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2020年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名单及主要做法
(信用监管)
1.北京市通州区:将行动统一到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大局上,加快构建副中心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推进市场监管远程监测指挥调度中心体系建设,开发远程视频监测模块、信息数据分析模块、调度指挥模块、自主学习模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远程监测,实现监管靶向定位、监管决策、预警提示,延伸了监管触角。依托市场监管远程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向物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企业驻所信息登记、企业评价、提示预警、行业协会监督管理等线上手段,促进协同共治。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打治结合、联动作战、务求实效”的原则,推动部门协同发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绩显著。
2.江苏省徐州市:积极回应市场主体诉求,主动作为,打造市场主体便利化退出“徐州模式”,使注销“整件事”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助力退;通过实施创新举措,开展“证照一体化”注销,提供“三个一”优质高效服务,实现便捷退;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强化信用监管,实现促进退;通过媒体报道、实地走访等形式宣传信用制度,实现主动退。探索在简易注销登记过程中,适用确认制登记原则。市场主体退出“徐州模式”使要素资源得以高效盘活优化,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3.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市聚焦浙江“全覆盖、零许可、数字化、强监管”改革目标,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出发点,以告知承诺事项扩面提质为着力点,以标准规范和闭环监管为关键点,率先打造告知承诺“一表一书”新模式,在告知承诺事项突破百项的同时又实现最简审批,最大程度释放了“证照分离”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创业创新活力,为疫情影响下助推当地经济企稳回升,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难题提供了舟山实践、舟山方案。
4.安徽省六安市:创新构建“双随机+”监管体系。实施“双随机+流程整合”,统一监管边界范围,整合抽查任务事项,优化任务发起方式;实施“双随机+部门联合”,作为全省部门联合抽查试点单位,率先出台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实施办法,2020年全市共组织发起联合抽查任务416个,占全部任务的51.7%,位居全省第一;实施“双随机+信用融合”,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抽查实施办法,建立多维度基础性分类管理制度,实施重点领域风险分级管理,2020年全市共发起403个信用风险分类抽查任务,占全市抽查任务总数50.1%,位居全省第一,问题发现率较2019年提高11%。
5.福建省厦门市:以信用信息分类应用赋能市场监管。全面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及应用,注册登记、许可审批等18个类别的信用信息分门别类记入相应市场主体名下,实现快速查看了解市场主体完整画像;对餐饮、食品、药品等31个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把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紧密结合,实施差异化监管;建立失联企业、登记异常等风险预警模型,对重点行业领域和群体自动监测预警,2020年依托失联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筛查出一批失联企业,最终由市场监管部门确认吊销7700余户;在连续两年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市市场监管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6.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积极探索智慧市场监管新模式,坚持综合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深化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一增两减翻三番”。“一增”,即市场主体连年两位数增长。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同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7个百分点。“两减”,即检查频次减少(多部门多次分头检查压减为跨部门一次性综合检查,人海式检查变为专业精干检查,减少了检查频次),户均检查时间减少(减少三分之二)。“翻三番”,即2020年度归集的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同比增长557.9%,增幅在全省领先。
7.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推进信用数据归集常态化、事中事后监管差异化、长效信用治理标准化,构建市场监管信用治理体系。制定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清单,涵盖区直35个行政执法部门,明确行政处罚等8类2219项信用信息数据的归集规范,实现对全区6万户市场主体的精准信用画像;自主开发应用威海市文登区市场监管平台,将市场主体、执法办案、抽查检验、投诉举报、信用监管、风险防控等业务标准、数据和工作流程嵌入系统,全面应用市场主体标准化信用信息数据。
8.湖北省襄阳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在主动帮助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上出实招。出台主动帮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试行办法,对信用修复的对象、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在全市开展“三心”服务(主动提示“热心办”、线上修复“省心办”、绿色通道“暖心办”),主动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2020年,累计帮助全市4420户失信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争取资金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免于失信惩戒,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该项工作作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金牌服务”,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向全省复制推广。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推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着力抓好“六个全覆盖、三个规范开展”,全市25个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新疆)制定部门内部抽查任务并公示检查结果。实行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不同信用等级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抽查比例。通过加大联合抽查力度,较好解决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多、频次高等问题:2020年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合并检查计划,将检查户次由18211户次减少到4413户次,减少76%;通过联合抽查将检查户次由2390户次减少到359户次,减少85%。相关工作作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
来源:市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