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征求意见
来源:  时间:2021-7-14


关于对《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
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 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9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编制了《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和《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1年7月13日至2021年8月11日,欢迎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请登录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
http://www.ndrc.gov.cn)首页“意见征求”专栏,提出意见建议。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附件:
1.《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
     2.《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1年7月13日




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

(征求意见稿)


说明

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9号)要求,明确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为依据,编制本目录。

二、本目录所称信用信息,是指可用于识别、分析、判断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本目录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国家机关”)在履行法定职责、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和获取的信用信息。

三、本目录旨在规范界定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除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另有规定外,国家机关不得超出本目录所列范围采集公共信用信息。国家机关根据履行职责需要在本目录所列范围之外采集的信息,不得作为公共信用信息使用。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依法采集信用信息的范围,不受本目录限制。

四、本目录共纳入公共信用信息11项,并明确了公共信用信息采集的重点领域。同时,为切实加强权益保护,本目录还明确了须严格依法依规审慎纳入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相关信息。

五、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本目录细化编制本部门(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具体条目。纳入条目的公共信用信息应逐条明确其对应的具体行为、公开属性、共享范围、归集来源和渠道、更新频次等内容。

六、地方性法规对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有特殊规定的,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可在本目录及国家有关部门(单位)编制的有关条目基础上,编制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纳入地方补充目录的公共信用信息应逐条明确其对应的具体行为、公开属性、共享范围、归集来源和渠道、更新频次等内容。

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在编制相关目录或条目时,须严格以法律、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为依据,广泛征求有关地方、部门和相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法律服务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意见,编制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并在“信用中国”网站及相关部门(单位)或地方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开。

八、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应遵照合法、正当、必要、最小化原则,严格按照相关目录或条目归集公共信用信息。涉及个人信息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须明示归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本人同意,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强制授权或一次授权终身归集使用个人信用信息。要严格遵守信息安全保护和保密要求,严禁泄露、篡改、毁损、窃取信用信息或利用信用信息谋私等行为。

九、本目录原则上按年度更新。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对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作出新的规定的,从其规定。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公共信用信息具体条目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的更新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十、本目录自2021年 月 日起实施。




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1年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9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严格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为依据,编制形成了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目录将相关信息纳入公共信用信息,不得擅自扩大纳入范围,严格遵守关于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切实保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

一、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

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下列信息应当纳入公共信用信息范围。

(一)注册登记信息;

(二)司法裁判仲裁执行信息;

(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补偿、行政奖励和行政监督检查信息;

(四)职称和职业资格信息;

(五)经营(活动)异常名录(状态)信息;

(六)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

(七)政策性合同履行信息;

(八)信用承诺及其履行情况信息;

(九)信用评价结果信息;

(十)诚实守信相关荣誉信息;

(十一)市场主体自主提供的信用信息。

二、应当依法审慎纳入的信息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以及涉及未成年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自然人的信息,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纳入公共信用信息范围。

(二)涉及信访、垃圾分类、不文明养犬、无偿献血、退役军人管理、宗教信仰等的个人信息,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纳入公共信用信息范围。

(三)涉及拖欠物业服务费、公共交通逃票、闯红灯、违章建筑等个人信息的纳入,应当有法律、法规依据,符合情节严重或存在主观恶意等标准,且经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认定。

(四)有关机关根据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情况,对行贿人作出行政处罚和资格资质限制等处理,拟纳入信用信息归集范围的,应当征求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

三、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重点领域

按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应当重点加强下列领域的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

政务、税收、投资、招标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

金融、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居民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和旅游、网络安全、粮食经营、能源、房地产、广告、体育、测绘、国防;

价格、统计、质量管理、款项支付、劳动用工、社会保障、公平竞争、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组织管理。